English

综合研究与触类旁通

1998-07-16 来源:光明日报 于景祥 陈冰白 我有话说

我们知道:某种文学理论的产生,首先与产生这种理论的创作实际密切相关。然而它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艺术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,所以在阐释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时,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时代对文学理论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各种因素,运用多方面的知识,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,才能客观地展示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与演化的整体风貌。在这方面,周勋初先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小史》(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)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。

多方面、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法,使全书有点的透视,又有面的剖析;有纵向的叙述,又有横向的展示;有哲学上的宏观把握,又有史学上的背景分析;有文学理论上的精密阐释,又有美学上的细心品味;同时又保证在多层面、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,最终具体归纳、落实到文学批评本身,抽象出客观的结论。例如本书第三编“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”和“王国维资产阶级美学之大成”等章节,文学和史学水乳交融,美学的品味与哲学的思辨相得益彰;不仅显示出作者触类旁通的通才达识,而且其结论特别深刻精到。

当然,多层探索、综合研究这种治学方法并非今日才有,当年不少国学大师皆以此擅长。如陈寅恪在治学之时,沟通文史,融为一体;以诗证史,以史谈诗;又常常熔文、史、哲三者为一炉,以至于沟通古今,融合中西,为后人治学开辟了新的途径。可惜这一良好的学术传统并没有被发扬光大,随着学术研究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密,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不分的治学路径几乎难以为继,以至于在一门学科之中古代与现代有明确的疆域,宏观与微观有各自的分工;有的一人一家,甚至一部作品便成为一个学者的终生专业。这当然也有其合理性,但却容易造成孤立、片面的毛病。周勋初先生特别倾心于陈寅恪“综合研究与触类旁通”的治学方法,曾对此进行过精要的总结:“陈寅恪学问渊博,考察某一问题时,浮想联翩,触类旁通,新的见解层见迭出。在他的笔下,史学和文学的特点如水乳之交融。”(见《当代学术研究思辨》)。从《中国文学批评小史》和周先生的其他学术论著之中,我们不难看出他与陈寅恪在治学方法上的承继关系。不过,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:周勋初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并不是兼收并蓄,不加选择,而是有扬有弃,在广泛、准确地把握文、史、哲等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触类旁通,进行多层面、多角度的综合研究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